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专题评论

图片丢失啦
共找到 2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牙隐裂研究新进展: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
    蓝凯文, 杜宇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6): 339-34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6.001
    摘要 (989) HTML (21) PDF (939 KB) (28)

    牙隐裂(cracked tooth)是指牙齿存在一条或多条始于牙冠并有根尖延伸趋势的隐匿性裂纹。临床医生常常会面临隐裂牙相关的三大挑战——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探讨关于牙隐裂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牙隐裂的临床决策和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 2.
    基于风险评估的6岁儿童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评价
    郁莹, 张皓, 曾晓莉, 江一巍, 易芳羽, 翁清清, 张颖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6): 345-3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6.002
    摘要 (223) HTML (0) PDF (761 KB) (1)
    目的

    基于风险评估对上海6岁儿童进行龋病分级管理,并评价临床效果。

    方法

    2018年在上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城郊4个区19所学校2127名儿童参与调查,按学校随机整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参照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指南(CAT),评估所有参与研究儿童的患龋风险等级,得到基线。试验组儿童根据高、中、低患龋风险等级,按照CAT中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实施龋病分级管理。对照组儿童按照上海市基本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干预1年前后的患龋情况及新发龋发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1691名儿童参与了2019年复查,失访率为20.50%。去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口腔检查表与问卷调查表的儿童共1655名,其中试验组826人、对照组829人。2018年参与研究儿童总患龋率为62.25%,干预1年后,总患龋率升高至68.22%,其中试验组儿童患龋率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儿童干预1年后患龋风险等级升高比例远低于对照组儿童。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新发龋发病率分别为37.6%、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954,P = 0.000)。每天三餐之外进食含糖零食或饮料的频率(P对照 = 0.031,OR对照 = 0.573;P试验 = 0.002,OR试验 = 0.471)、晚上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频率(P对照 = 0.043,OR对照 = 0.708;P试验 = 0.026,OR试验 = 0.706)、每天刷牙次数(P对照 = 0.000,OR对照 = 0.456;P试验 = 0.000,OR试验 = 0.178)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共同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孩子开始刷牙的年龄(P = 0.037,OR = 0.380),开始刷牙年龄越小,患龋可能性越低。局部涂氟为试验组儿童的龋病保护性因素(P = 0.000,OR = 0.554)。

    结论

    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分级管理能有效降低上海6岁儿童患龋状况,值得推广。

  • 3.
    基于在线问卷的口腔正畸学形成性评价作业文档归集系统:研发与应用
    项露赛, 吴斯媛, 蔡斌, 郑骏明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5): 319-3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5.008
    摘要 (47) HTML (0) PDF (844 KB) (2)
    目的

    探讨易于部署的形成性评价作业文档归集系统的研发方法,并评估口腔正畸学教师对其接受程度。

    方法

    基于在线问卷系统,利用Python语言开发问卷数据转换程序,优化形成性评价中作业电子文档的归集流程。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学教研室教师开展培训,分别记录使用电子邮件系统、在线问卷系统和本归集系统收集10份作业文档的操作时间与点击次数,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相互比较。同时发放问卷对接受培训教师既往使用在线问卷的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调查各方法操作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自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学教研室教师中按照便利抽样方式招募20位高校教师,其中男11人、女9人,年龄(37.8 ± 7.3)岁,均为口腔医学专业。全部教师参与培训并认真填写了问卷。在统一进行培训后,教师通过电子邮件[用时(10.40 ± 2.43)min,点击次数151.0 ± 70.6]、在线电子问卷[用时(5.91 ± 0.13)min,点击次数37.7 ± 10.5]与本系统[用时(3.99 ± 0.34)min,点击次数11.0 ± 1.7]进行10份作业文档的归集工作,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不同归集方法的平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06.7,P<0.001),不同方法间点击次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 = 64.9,P<0.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既往收集电子文档的频次是本系统使用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回归系数-0.34,P = 0.04)。

    结论

    利用本系统收集电子作业文档操作更为简捷,效率也明显高于传统手段,近期进行过电子文档收集工作的教师更容易掌握本系统的使用。整体而言,接受培训的教师愿意将其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善口腔正畸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工作流程。

  • 4.
    临床及科研综合考评方案在口腔医学生实习考核中的应用
    赵怡鸣, 林正梅, 阎英, 刘洋靖雯, 谢君, 林颖文, 洪筠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252-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4.009
    摘要 (113) HTML (0) PDF (934 KB) (2)
    目的

    探讨临床及科研综合考评方案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考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08、2013级本科生为对象,在2008级学生中实施传统实习考核方案,在2013级学生中实施综合考评方案。实习结束后对带教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两种方案的应用效果。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08级和2013级学生对各自考核方案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52 ± 1.41)和(6.91 ± 2.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74,P = 0.051)。两组学生临床能力相关的7项自我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级学生科研能力相关的4项自我评分均高于2008级学生(P<0.05)。另外,超过85%的带教老师对综合考评方案感到满意,认为其更有利于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结论

    综合考评方案维持了本科生的临床能力并提高了其科研能力。

  • 5.
    数字化口腔虚拟教学评估系统用于前牙全瓷冠牙体预备评分的初步评价
    李雪铃, 杨凌, 吴淑仪, 吴湘楠, 洪筠, 李宝如, 赵克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3): 187-19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3.010
    摘要 (98) HTML (0) PDF (754 KB) (4)
    目的

    探讨数字化口腔虚拟教学评估系统在前牙全瓷冠牙体预备评分中的应用及可靠性。

    方法

    2018年参加第二届"华南杯"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邀请赛的21名选手和2019年参加第三届"光华杯"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展示活动的24名选手,使用数字化口腔虚拟教学评估系统的考试模式进行左上中切牙全瓷冠牙体预备。分别采用评委评分和机器评分两种方式对牙体预备结果进行评分,记录评委所用评分时间,采用SPSS 26.0软件对评委评分与机器评分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18年和2019年两种评分方式评分结果均相关(r2018 = 0.567,P2018 = 0.007;r2019 = 0.546,P2019 = 0.006);机器评分在牙体预备结束时即刻获得,评委用于每个学生的平均评分时间分别为2.31和1.88 min。

    结论

    数字化口腔虚拟教学评估系统可应用于固定义齿修复牙体预备教学,可对牙体预备结果进行即刻评分,机器评分与评委评分成正相关性,两者各有优缺点,在牙体预备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取长补短。

  • 6.
    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上颌窦底外提升术效果评价
    武东辉, 曹少萍, 朱韵莹, 梁坚强, 苏静君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108-1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2.008
    摘要 (89) HTML (2) PDF (744 KB) (1)
    目的

    探讨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治疗效果。

    方法

    从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以及口腔外科诊治的行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患者共53例种植体,根据文献报道的纳入标准,分为三组,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伴上颌窦囊肿者为囊肿组共17例,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伴有慢性上颌窦炎者为炎症组共15例,上颌窦内无明显炎症或囊肿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例。术前记录上颌窦黏膜厚度,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BH),术中记录有无上颌窦黏膜撕裂、破裂。术后7 d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在修复后12个月记录分析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BH)、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上颌窦囊肿变化或上颌窦黏膜增厚情况。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术后急性感染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中Fisher精确检验,三组间的上颌窦黏膜厚度、上颌窦内成骨、边缘骨吸收等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囊肿直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

    结果

    三组病例术中均未出现上颌窦黏膜撕裂。囊肿组2例、炎症组3例、对照组1例出现术后急性上颌窦炎,三组间急性炎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49,P = 0.352)。三组病例均无术后上颌窦积血、积液等情况。修复后12个月,囊肿组SBG为(8.09 ± 1.20)mm,炎症组SBG为(7.17 ± 1.18)mm,对照组SBG为(7.36 ± 1.4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09,P = 0.100);囊肿组ABH为(1.94 ± 1.34)mm,炎症组ABH为(1.40 ± 1.12)mm,对照组ABH为(2.10 ± 1.3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382,P = 0.261);囊肿组MBL为(0.53 ± 0.70)mm,炎症组MBL为(0.47 ± 0.92)mm,对照组MBL为(0.48 ± 0.67)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118,P = 0.889)。囊肿组术后囊肿直径[(2.35 ± 3.51)mm]较术前的囊肿直径[(8.41 ± 3.04)mm]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16,P<0.001)。炎症组术后黏膜厚度[(6.27 ± 2.15)mm]较术前厚度[(5.27 ± 1.58)mm]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2,P = 0.023)。

    结论

    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7.
    虚拟仿真系统在口腔局部麻醉教学中应用效果评价
    张宝平, 何璐璐, 庞晓婵, 李四红, 张凯亮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121-1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20.02.010
    摘要 (92) HTML (2) PDF (874 KB) (5)
    目的

    评价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口腔局部麻醉教学的效果。

    方法

    于2019年7月选择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6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对照组(C组)、仿头模组(F组)和虚拟仿真组(V组),每组20人。全部学生统一接受理论知识培训及观看操作演示,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将C组学生两两分组互相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分;F组和V组分别在仿头模和虚拟仿真系统上进行练习,结束后进行麻醉操作考核。操作考核后三组统一进行第二次理论考试,额外再对F组和V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各分组前后两次理论成绩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三组操作成绩和麻醉效果评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操作成绩和麻醉效果评分的比较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麻醉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显示,V组学生经过练习后,第二次理论成绩明显提高,与第一次理论成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768,P = 0.001),而F组和C组学生的第二次理论成绩与第一次理论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F = 2.079,PF = 0.051;tC = 0.538,PC = 0.597)。在操作考核中,三组的考核成绩分别为C组(82.1 ± 2.6)分、F组(83.9 ± 1.5)分、V组(85.7 ± 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2.629,P<0.001)。麻醉效果考核成绩分别为C组(63.5 ± 6.7)分、F组(68.5 ± 5.9)分、V组(74.0 ± 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3.157,P<0.00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虚拟仿真系统更能够提高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水平及学习兴趣。

    结论

    在口腔外科麻醉的临床前教学过程中,虚拟仿真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值得推广。

  • 8.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辛蔚妮, 曾博, 许青峰, 邹波, 马辉彬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5): 278-2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9.05.004
    摘要 (183) HTML (1) PDF (698 KB) (5)
    目的

    探讨临床上根管治疗术后发生疼痛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诊断、牙位、充填情况、是否超充、是否存在术前疼痛等。

    方法

    按受试者入选的先后顺序随机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口腔门诊部行上、下颌磨牙及前磨牙根管治疗的患者140例,其中男63例、女77例,记录其首诊情况。统一采用开髓车针获得入口,根管预备方式统一采用标准技术,完成预备后导入氢氧化钙糊剂消毒根管,并采用玻璃离子暂时封闭开髓口。1周后患者复诊,去除暂封物后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完成根管充填,并拍摄术后根尖X线片。24 h后患者复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术后疼痛进行评估,记录数据并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

    结果

    共纳入病例140例,84例(60%)出现根充后不适。其中61例(43.6%)患者报告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分别为9例(6.4%)和14例(10%)。无患者出现极重度疼痛。卡方检验显示,术后出现疼痛与性别及牙齿类型无关,但是与诊断即术前牙髓感染状态(χ2 = 76.11,P<0.001)及根充效果(χ2 = 16.3,P<0.0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没有症状,术后疼痛也会相应减少(OR = 0.179,P = 0.048);糊剂没有超出,也会降低疼痛的发生程度(OR = 0.039,P = 0.005);慢性牙髓炎发生术后疼痛症状相对于根尖周炎会轻(OR = 0.034,P<0.001),而牙髓坏死相对于根尖周炎会增加术后疼痛表现(OR = 4.08,P = 0.038)。与超充相比,恰填(OR<0.001,P<0.001)与欠填距离根尖<2 mm(OR<0.001,P<0.001)都会减轻术后疼痛表现。

    结论

    临床医生在操作中应尽量避免超充,在根管预备过程对根尖区的保护,以及糊剂量的控制对避免根充后疼痛尤为重要。对于牙髓坏死和根尖周炎的患者应做好术后沟通工作。

  • 9.
    口腔颌面锥形束CT评估非手术治疗慢性牙周炎上颌窦的黏膜变化
    钟奇帜, 孔令佳, 周振邦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235-2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9.04.008
    摘要 (78) HTML (0) PDF (865 KB) (4)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评估非手术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上颌窦黏膜变化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口腔科疑诊的30例慢性牙周炎伴黏膜增厚型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牙周非手术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口腔颌面CBCT扫描,分析上颌窦黏膜变化,将治疗前后的各项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上颌窦黏膜厚度和长度进行比较。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临床指标与黏膜厚度值之间的相关性,对左右侧黏膜厚度值及长度值、治疗前后各项检查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牙周治疗前30例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值与PD、CAL呈正相关关系(P<0.05)。共58侧上颌窦黏膜术前出现增厚现象,其中轻度上颌窦黏膜增厚20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1.1 ± 0.6)mm]小于治疗前[(2.5 ± 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83,P = 0.015);中度上颌窦黏膜增厚30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2.3 ± 0.6)mm]小于治疗前[(5.8 ± 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87,P<0.001);重度上颌窦黏膜增厚8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4.2 ± 0.4)mm]亦小于治疗前[(11.2 ± 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51,P<0.001)。轻、中、重度上颌窦黏膜增厚者,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改善上颌窦黏膜增厚有积极意义,口腔颌面CBCT是一种无创、定量研究牙周组织和上颌窦周围组织的有效影像学检测方法。

  • 10.
    牙侵蚀症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洪灯伟, 于皓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252-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9.04.011
    摘要 (59) HTML (2) PDF (700 KB) (2)

    牙侵蚀症指由外源或内源性因素引起的在无细菌参与的情况下,因化学侵蚀作用而导致的牙体硬组织表面浅层的丧失。近年来,牙侵蚀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已成为日益影响口腔健康的一类疾病。多种微创、无创的方法被用于牙侵蚀症的评估,包括实验室评估方法以及临床评估方法,本文对现有评估方法的应用细节、适用范围和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 11.
    口腔医学实践技能考评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张长源, 于皓, 王善之, 王希, 程辉, 陈江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1): 47-5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9.01.009
    摘要 (51) HTML (0) PDF (675 KB) (2)

    实践技能考核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现行口腔医学实践技能考评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考官集体评议、排序评分"考评模式,对该评判模式内涵进行解释,并解释实施该评判模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 12.
    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可重复性的初步评价
    舒广, 戴帆帆, 陈文杰, 潘维维, 刘帅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4): 234-24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8.04.006
    摘要 (33) HTML (0) PDF (777 KB) (2)
    目的

    评价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测量可重复性,以探讨临床是否可以据此进行邻面去釉(IPR)完成量的评估。

    方法

    纳入不拔牙隐适美矫治患者50例,治疗中未进行IPR。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第一次中途重启或精调时)的数字化牙颌模型均由隐适美iTero口内扫描获得。ClinCheck软件中显示了分割后单颗牙齿宽度及根据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所显示的牙量不调值,计算上下颌前牙段牙齿宽度之和(UATW和LATW)、上下颌全牙段牙齿宽度之和(UOTW和LOTW)。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T1、T2时间点牙齿宽度数据的可重复性,利用两时间点的差值评价牙齿宽度的精度。将患者分别按拥挤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牙齿宽度精度的差异。

    结果

    牙齿宽度值ICC均≥0.917。单颗牙齿宽度两次差值的均值为-0.09 ~ 0.03 mm,标准差为0.06 ~ 0.17 mm。UATW、LATW、UOTW和LOTW两次测量差值的均值为-0.14 ~ 0.10 mm,标准差为0.21 ~ 0.53 mm。Bolton分析前牙比差值为(0.02 ± 0.71)%,全牙比差值为(0.25 ± 0.61)%。间隙组LOTW两次测量差值较大,与不拥挤组和拥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牙齿宽度精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linCheck软件中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测量数据可重复性高,测量精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但个体宽度数据变异较大。年龄和性别对牙齿宽度精度无影响,牙列拥挤度有一定影响。临床一定程度上可以参考分割后的牙齿宽度进行方案设计和IPR完成量评价。

  • 13.
    MRI在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评价RW咬合板治疗效果中的应用
    邝思驰, 陈正, 张丽娜, 姜航, 何炳均, 沈敏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3): 164-1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8.03.005
    摘要 (54) HTML (2) PDF (842 KB) (2)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MRI在评价RW咬合板(RW-splint)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并行MRI检查的TMD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共64侧颞下颌关节的MRI图像,总结TMD的MRI特征;其中21例患者进行RW咬合板治疗,治疗前、后均行MRI扫描,测量关节盘-髁突角度及关节盘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4侧颞下颌关节中,46侧关节盘形态异常,其中可复性前移位21侧、不可复性前移位25侧;46侧髁突均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骨皮质缺损,其中13侧髁突运动过度、5侧髁突运动受限;10侧关节腔内可见积液。21例患者RW-splint治疗后,可复性前移位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由(25.7 ± 2.6)°减小至(19.1 ± 1.6)°;关节盘长度(11.1 ± 1.3)mm缩短至(9.1 ± 0.7)mm,治疗前、后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及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角度= 2.889,P角度= 0.014;t长度= 2.354,P长度= 0.023);不可复性前移位患侧盘突角度由(26.4 ± 2.3)°减小至(24.1 ± 2.1)°,关节盘长度(12.0 ± 1.3)mm缩短至(11.9 ± 1.2)mm,治疗前后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角度= 1.897,P角度= 0.082;t长度= 1.076,P长度= 0.124)。

    结论

    MRI不仅能够无创、准确诊断TMD,而且能够客观评价RW-splint治疗效果。

  • 14.
    折叠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洞穿缺损术后血管危象的护理与评估
    温作珍, 毛小燕, 翁雪玲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6): 381-3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7.06.011
    摘要 (37) HTML (0) PDF (733 KB) (2)
    目的

    探讨建立游离折叠皮瓣修复口腔癌洞穿缺损术后血管危象的护理与评估机制。

    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37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行游离折叠皮瓣转移修复颌面部洞穿性缺损,按血管危象预警机制标准进行护理与评估,包括口腔内外侧皮瓣颜色、质地,外侧瓣皮温为主,综合患者全身状况。凡是在评估低于标准20%以上的立即通知医生,及早对症处理。

    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共37例,在术后0~ 3 d内出现血管危象6例。其中出现静脉血管危象患者4例、动脉危象2例。经过医护配合及时处理皮瓣得以挽救。

    结论

    术后根据血管危象预警机制标准在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皮瓣及全身情况,根据患者自身基础血压、正常皮温、供区肤色的对比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及早处理皮瓣血管危象,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及早对症处理,提高皮瓣成活率。

  • 15.
    正畸初诊患者依从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程耀东, 丘佳玉, 赖仁发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4): 234-23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7.04.008
    摘要 (106) HTML (0) PDF (686 KB) (4)

    患者的依从性是保证正畸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正畸医师接诊初诊患者时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医师接诊时可综合患者相关因素、环境相关因素、医疗相关因素这3个方面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正确评价患者的依从性,并依此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有助于患者接受治疗计划并顺利完成整个矫治过程。本文就评价正畸初诊患者的依从性予以扼要分析。

    Baidu(1)
  • 16.
    Simodent虚拟仿真评分与传统主观评分在龋病备洞实验教学中的比较分析
    权晶晶, 韦曦, 俞笑冉, 郭敏, 龚启梅, 张文, 麦穗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4): 242-24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7.04.010
    摘要 (49) HTML (0) PDF (734 KB) (5)
    目的

    探讨Simodent虚拟仿真系统进行龋病备洞教学和传统仿头模备洞教学在评判学生实验成绩上的差异。

    方法

    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2级五年制本科生的龋病教学中同时应用Simodent虚拟仿真系统备洞教学和传统仿头模备洞教学,记录每一位学生进行虚拟备洞时的操作时间、洞底偏差和洞缘偏差,同时记录每一位学生进行传统备洞(石膏牙备洞及树脂牙备洞)时的主观评分成绩,对Simodent虚拟仿真系统的教学效果使用调查问卷。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有学生成绩及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并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传统仿头模备洞(石膏牙备洞及树脂牙备洞)教学评分相对主观,学生成绩较为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石膏牙= 0.33,P石膏牙= 0.72;t树脂牙= 0.50,P树脂牙= 0.61);Simodent虚拟系统通过自身携带的评分软件更精确的评估出每位学生的操作水平,不同组学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操作时间= 1.04,P操作时间= 0.04;t洞底偏差= 1.70,P洞底偏差= 0.02);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可接受Simodent虚拟仿真系统教学,并认为在经过传统备洞教学后更容易掌握虚拟仿真系统,虚拟仿真系统在数据模块及操作等方面需做进一步的改进。

    结论

    Simodent虚拟系统在客观评估学生操作精准度方面较传统仿头模教学有明显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块后将会更加顺应未来仿真模拟教学的需要。

    Baidu(3)
  • 17.
    虚拟实验室Simodont系统用于口腔医学窝洞预备教学的效果评价
    王艳红, 朱晓华, 李斯文, 李施施, 张皓, 史秀娣, 马红梅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2): 119-12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7.02.010
    摘要 (107) HTML (0) PDF (867 KB) (2)
    目的

    评价分析虚拟实验室Simodont系统应用于口腔医学临床窝洞预备教学的效果。

    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0人为研究对象,经统一理论培训后,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3组,每组10人,男女均等,其中C组为对照组,F组为仿头模组使用传统塑料牙在仿头模上进行练习,M组为穆格(Moog)组在Simodont系统进行练习。并且于训练之前、期间和之后分别进行测试,检验窝洞预备技能掌握情况。根据恒磨牙Ⅱ类洞窝洞预备要求,由教师目测评估结合数字化评估系统进行评分。两种方法获取的评估结果分析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以及多重比较,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实验组学生经过不同程度的练习之后技能都得到了提高,M组练习的学生进步更加明显,TEST3成绩分别为C组3.8 ± 2.2、F组5.2 ± 1.9、M组7.4 ± 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F= 2.79,PCF= 0.021;tCM= 4.65,PCM= 0.001;tFM= 3.01,PFM= 0.013)。数字化评估结果与教师目测评分结果一致,F组与M组的成绩经过2个阶段练习后均得到了提高(χ2F=39.56,PF<0.001;χ2M=41.73,PM<0.001),M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及仿头模组(χ2CM=31.16,PCM=0.001;χ2FM=24.89,PFM= 0.006)。

    结论

    Simodont系统有利于口腔医学生手法技能的提高,加强窝洞预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值得在临床前教学中加以推广应用。

    Baidu(5)
  • 18.
    数字化过程评估系统在牙体预备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曹勇, 杨学英, 何灏逾, 李晓捷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53-5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7.01.011
    摘要 (63) HTML (1) PDF (787 KB) (3)
    目的

    评价数字化过程评估系统在口腔修复学牙体预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30名口腔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本科生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5人。A组学生在牙科临床技术评估、考核及导引系统辅助下进行右上中切牙烤瓷全冠牙体预备;B组学生直接在教学仿真头模内进行右上中切牙烤瓷全冠牙体预备。预备结束后教师根据硅橡胶导板对牙体预备情况评分,记录两组学生牙体预备所用时间及牙体预备过程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次数。不同分组牙体预备质量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牙体预备时间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提问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A组切端预备量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13、2、0人,B组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8、3、4人,A组成绩优于B组(Z=-2.134,P= 0.03);A组唇面预备量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10、3、2人,B组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3、7、5人,A组成绩优于B组(Z=-2.357,P= 0.018);A组舌面预备量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9、5、1人,B组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4、5、6人,A组成绩优于B组(Z=-2.224,P= 0.026);A组轴面光滑度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7、7、1人,B组获优、良、差成绩的人数分别为2、7、6人,A组成绩优于B组(Z=-2.461,P= 0.014);A、B两组学生牙体预备所用时间分别为(34.87 ± 3.04)、(43.67 ± 2.99)min,A组时间长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85,P<0.001);两组学生牙体预备过程中,A组提问率为26.67%,B组为93.33%,B组提问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889,P= 0.002)。

    结论

    数字化过程评估系统可以辅助口腔修复学教师提高牙体预备教学质量,加快学生对牙体预备操作的掌握。

  • 19.
    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谢奕文, 林嘉旭, 林玉娇, 吴晓平, 王友山, 王成, 侯劲松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6): 402-40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6.06.007
    摘要 (73) HTML (0) PDF (855 KB) (2)
    目的

    评价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31例(共3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患者,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观察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有无唾液腺瘘及复查颌面部CT观察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等。

    结果

    24例(共29侧)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7例(共7侧)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随访6 ~ 18个月(平均11.3个月);通过穿腮腺手术径路骨折断端复位准确、固定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均满意;4例患者早期出现Ⅰ~Ⅱ度张口受限,经过张闭口训练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8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唾液腺瘘,经过加压包2周后扎后创口愈合;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紊乱症,有关节弹响、疼痛等。

    结论

    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0.
    锥形束CT辅助美学区种植评价唇侧骨量的应用研究
    封伟, 耿进友, 孙园园, 耿海霞, 薛敏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5, 09 (04): 313-3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5.04.011
    摘要 (91) HTML (0) PDF (940 KB) (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比较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1年唇侧骨量变化的差异,评价CBCT在美学区种植唇侧骨量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上颌前牙区完成单颗种植的患者22例,共22颗种植体,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各11颗。分别在种植术前1周、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根据设计的测量位点评价唇侧骨高度与骨厚度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病例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唇侧骨高度与骨厚度的变化。

    结果

    即刻种植术后1年唇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6,P=0.009),延期种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73,P=0.068);两组术后1年唇侧骨厚度在距离种植体基台连接处1 mm处(t=2.369,P=0.042)与种植体中点处(t=3.474,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距离种植体底1 mm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96,P=0.145)。

    结论

    CBCT可用于美学区种植唇侧骨量的价值诊断,可以准确评价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1年唇侧骨量变化。

    Baidu(2)